冷卻和加熱循環中的高溫粘度計
在第一個實驗中,在冷卻和加熱循環期間測量粘度。人們認為,由于循環期間的溫度差異,粘度會出現滯后現象。然而,僅在溫度變化很小的情況下,滯后行為似乎太強了。得出的結論是,無法改變的成分偏析發生在冷卻循環期間,此時固相聚集在坩堝的側面,在方便的時間內加熱時不會溶解到液體中。這種實驗的一個例子如圖12所示。
圖12 冷卻和加熱循環期間粘度的基本行為
在高溫粘度計穩定期間,熔渣會形成均勻的液體。當第一次測量時,熔渣是均勻的液相,粘度遵循阿累尼烏斯方程。當溫度降至熔點(液相線)時,固相開始從熔渣頂部、坩堝壁和底部的熔體中根據溫度梯度分離。
從合適的相圖可以看出,該固相的成分不同于剩余的液相。當固相的量增加到足以接觸主軸時,粘度似乎迅速增加,如圖13所示。
圖13 坩堝中固體生長示意圖
因此,粘度似乎會在遠低于液相線溫度的情況下平穩增加,直到固相最終阻礙轉子的移動。當溫度再次升高時,粘度比前一個冷卻循環期間高得多。原因是固相可能具有很高的熔點,但在合理的時間內不會再次熔化。熔化需要成分均勻化,這是通過擴散發生的,需要時間。
然而,在熔點(液相線)以下測得的粘度并不是同一熔渣比在液相線以上測得的粘度,因為剩余的液態熔渣稀釋了某些成分,并且成分發生了變化。因此,只有在第一個冷卻循環期間,在沒有發生成分偏析的情況下,在高于熔點的溫度下,才能獲得唯一“正確”的粘度值。
在高于液相線的溫度下,通過調整熔渣中的轉子高度,也證明了殘余固相的存在。在正常位置,粘度非常高,但在高于正常水平幾毫米的位置,粘度降低到非常低的值。在更高的位置,粘度似乎再次上升,這被視為固體熔渣覆蓋的證據。
在一次試驗中,轉子通過實心蓋上下提升了幾次。這被認為是打破了固體蓋子,作為一個較重的相,被認為是在坩堝底部下沉。然后從熔渣中取出轉子,讓熔爐冷卻。坩堝被分成兩半,縱截面上的光學檢查顯示坩堝底部有較暗的相(圖14)。在鋸切坩堝和鉆孔排空用過的坩堝期間,觀察到坩堝底部的熔渣比頂部的熔渣更硬。
通過SEM-EDS進行了成分分析,結果也證實成分偏析。最后固化的液體已被收集在坩堝的中心,即在縱向部分的中間(圖14)。底部與頂部不同,可能是因為它已經凝固得更早(因為第一個凝固的頂部被轉子打破,沉入底部)。
圖14 爐渣縱截面的掃描圖像,以及從上到下的成分。